發布時間:2017-04-04 發布者:滄州明航
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合并方案出爐,市場消息還透露,此前整而不合的鞍鋼和本鋼的整合也將在今年邁出實質性的一步。逐步推進的多項行業大事,讓2016年被視為中國鋼鐵行業新一輪重組的"元年"。
"面對行業全面虧損的局面,中國鋼鐵行業已經到了不能不整合的地步。"日前,多位受訪專業人士均對筆者表示,對比上一輪的重組,當下的中國鋼鐵產業整合難度更大,但中國重組鋼鐵行業的決心也更大,特別是當下正在推進的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的兼并重組,將被中國打造成新一輪行業重組的"標桿"樣本,"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否則,后續的重組都將無法推進。"
在中國鋼鐵業發展的歷程中,龐大的過剩產能正在消耗產業的集中度,而長期以來的產品結構不夠合理,也讓中國面臨著國內粗鋼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卻需從國外進口的尷尬局面。重組的最終目的是去產能和調整結構,中國鋼鐵行業已經掀起的新一輪兼并重組大潮中,如何打破過往企業間整而不合的瓶頸,又將如何在供給側方面調整鋼鐵行業的產品結構,讓中國鋼鐵產業走出單純的規模擴張路徑,進行真正的產業結構升級,這些都是新課題。
多政策推進去產能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布的數 據,2007 年,我國大中型鋼企的利潤總額為1600多億元,但此后一路下降,在2012 年接近零值,而到 2015 年,行業進入全面虧損。當年我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89萬億元,同比下降 19.05%;利潤總額由上一年盈利 225.89 億元轉為虧損 645.34億元,虧損面達 50.5%,虧損企業產量占會員企業鋼產量的 46.91%。
更讓市場擔憂的是,鋼鐵行業還 面臨產能分散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同樣是數據說明,2015 年我國粗鋼產量為 8.04 億噸,占全球粗鋼產量的 49.5%,產能利用率僅為 67%。但在我國鋼鐵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時,中國的高端特種鋼材嚴重依賴進口。也就是說,中國鋼鐵行業的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而高端產品匱乏,這種產品結構的不合理,加重了行業的整體負擔。
"經營環境惡化,企業負債率高 企,大量‘僵尸企業’存在,綠色環保壓力仍存。"一位券商行業人士指出,在國際市場方面,我國鋼鐵出口較快增長還面臨貿易摩擦頻次上升與國際鋼鐵對話施壓等局面,當下的中國鋼鐵行業仍然問題重重。
從國家層面來看,改變這種局面 的任務已"迫在眉睫"。近兩年起,國家開始醞釀多項政策,并開始制定新的行業發展規劃。2016 年,更是進入到行業政策的密集落地期。
從產能的規劃引導方面,今年2 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其中指出:從 2016 年開始,我國將用5 年的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 -1.5億噸。
工信部就《鋼鐵產業調整政策》 公開征求意見時也規劃目標:到2017年,我國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產能規?;竞侠?,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行業利潤率及資產回報率回升到合理水平。
去產能的方式則被鎖定為主要以 企業間的兼并重組為主。上述《政策》中明確,到2025年,爭取我國前 10家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全國產量的比重不低于60%。上述《意見》中也明確,用5年的時間里,讓鋼鐵行業的兼并重組取得實質性進展。
"對比以往的政策,如今的行業 調整方向是以兼并重組為手段,通過供給側改革,化解過剩產能,調整產品結構。"徐向春對筆者表示,如今的政策調整力度大,執行更有魄力。
事實如此,今年以來,行業內的 實質性重組已推進。"除剛公布重組方案的寶武集團合并方案外,鞍鋼和本鋼集團的實質性重組也已啟動,"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曾對外透露,早在 2005 年,鞍鋼和本鋼就已聯合重組成立了鞍本集團,但多年來除了掛牌和共享統計數據等最初成果外,并未涉及人事調整和資產整合等其他實質性重組。如今新的重組將落地到實質性內容,預計今年內會有確定的消息對外釋放。
此前,中鋼國際也重啟了債務重 組方案并已正式獲得批準,市場也在時隔 17 年后,以重啟債轉股的方式化解當下企業面臨的困局。多樣化的方式,國家的希望是加快鋼鐵行業的大整合。
"重拳"推進的重組直接目的是 提高產業集中度。遲京東還表示,中國鋼鐵行業新一輪重組的目標是,到2025年,中國鋼鐵產業 60%-70% 的鋼產量聚集在 10 家左右的大集團里面,包括 3-4 家 8000 萬噸級的大型鋼鐵集團,6-8家 4000 萬噸級的鋼鐵集團以及一些專業化的集團,比如無縫鋼管、不銹鋼等專業化集團等。針對這個目標,當下的時間節點則分別確定在 2018 年、2020 年和 2025 年,這三個時間節點設置了不同的目標,兼并重組也被確定為鋼鐵行業今后發展的主線。
"這個目標現在已明確清晰。" 上述券商行業人士則表示,因此,今年來,多個企業都已陸續開始著手推進兼并重組的計劃,后續還會有多家鋼鐵企業間的重組陸續推出。
但當下的重組必須區別于此前的重組。
"早在 2008 年前后,我國就曾推 進過鋼鐵行業的重組。"上述券商人士回憶,"十二五"規劃提出到 2015年鋼鐵行業前 10 家產業集中度達到60%,當時的重組也是覆蓋全行業,在國有企業層面,包括河北省成立河北鋼鐵集團,山東設立新的山東鋼鐵;此外,鞍鋼整合攀鋼釩鈦,武鋼集團整合昆鋼和柳鋼,寶鋼集團則整合八一鋼鐵和韶鋼集團,國進民退的同時,部分民營企業正式退出鋼鐵行業。
行業整合的初期效果是明顯的。 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鋼鐵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即行業前10名占整個產量的份額)為33.82%,2008年提升到41.45%, 到2010年增 長到48.6%。但遺憾的是,這種局面并未持續,反之,行業內鋼鐵產量大幅度提高,資本涌進鋼鐵行業,產業集中度再度下降。到2015年,這一數據再度降至34.2%,基本恢復到上一輪重組前的局面。
從業績上來看上一輪整合的成 績。如今,除了寶鋼集團微利經營外,2015年,武鋼股份巨虧75億元,鞍鋼股份虧46億元。不僅整合主體鋼企虧損,被整合的企業也并未煥發新生,包括 *ST 釩鈦、*ST 韶鋼、*ST 八鋼等企業也陷入虧損的尷尬局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盧鋒在 其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透露,這些年來,鋼鐵行業價格降幅大,與鋼鐵業技術工藝與成本結構特點導致在供求失衡環境下數量調節特殊困難有關。
其解釋,現代鋼鐵生產技術特點 使其具有較強規模效應,這意味著鋼鐵企業需耗費巨資購置設備裝置建立生產系統,由此導致固定資本攤銷折舊在總費用中比例較高。在正常合意的市場環境下,這方面特點使得鋼鐵企業具有單位產出平均成本隨產出規模擴大而降低的優勢,有利于企業通過擴大規模提升競爭力,因而在市場需求較快增長環境下企業具有較強擴張沖動。然而,在需求逆向變化與產能過剩條件下,通過銷售產品補償巨大分攤成本的客觀需要,也會導致企業調減產量面臨特殊困難,使得一個理性決策企業可能不得不接受遠低于平均成本的價格,形成鋼鐵行業似乎更愿降價競爭與不計虧損的市場表象。
除了巨大攤銷成本制約作用外, 盧鋒還表示,鋼鐵廠的煉鐵高爐如果燜爐停爐需要額外支付巨大成本,進一步增加了鋼企調減產量的經濟困難。除上述技術與成本因素外,政府保護措施從體制扭曲角度妨礙企業退出和調減數量。
不能不正視的問題是:2009 年我 國粗鋼產量 4.6 億噸,2015 年我國粗鋼實際產能超過 12.5 億噸,產量 8.04億噸。"企業的逐利本性,產業集中度提升后,企業盈利能力提高,資本再度涌入,產能再度擴張。"上述券商人士說,單一的兼并沒有辦法限制產能擴張。
這種局面在今年的市場上已經再 度顯現。今年上半年,鋼價出現一定幅度的反彈,"鋼鐵產品價格一上漲,企業就開始復產擴張。"上述人士表示,工信部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7 月底,我國鋼鐵行業退出產能 2126 萬噸,僅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量4500 萬噸的 47%。
除了本身的經濟規律制約外,通 過行政手段單一重組帶來的整而不合也成為上一輪重組過程所帶來的"負能量"。"鋼鐵行業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在上一輪的重組中,大部分企業的重組都是跨區域進行,企業之間本身很難發揮協同效應。"上述券商人士說,此外,各區域的國企之間面臨龐大的人員包袱和人事問題,通過行政上的拉郎配,很難讓兩個企業真正融合。多種因素疊加,上一輪的整合理論上來說并不夠成功,而這些問題也仍然是當下繼續推進行業內大規模兼并重組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市場機制調節新的重組
如今的鋼鐵業若要全面崛起,必須改變這種單純的體量擴張模式。
在盧鋒看來,當下正處于從世紀初數量擴張主導轉向全面提升崛起的過渡調整期。而目前,國家已出臺多項政策措施,目前鋼鐵業政策的主要任務是要打贏化解產能過剩的攻堅戰。政策著力點需集中于控制與減少對缺乏自生能力企業提供各類保護補貼,進一步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作用邊界,以推進存量調整與去產能進程。政府對所謂"僵尸企業"要"挪開呼吸機,拔掉輸血管",為市場競爭規則決定企業去留創造政策空間。
此外,要鼓勵基于市場競爭規則實施的企業兼并重組。其中,兼并重組需堅持市場化導向與運作,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決定作用并充分尊重企業主體意愿,同時發揮產業政策引導作用。要允許鼓勵鋼鐵企業跨所有制和跨地區兼并重組,允許優秀民企并購國企,更好發揮民企的體制優勢與競爭活力。特定時期鋼鐵市場集中度應由市場機制與企業競爭決策內生決定。中國作為超大型鋼鐵生產和消費國,其鋼鐵行業集中度有其自身特點,常規行業集中度指標與其他國家存在不可比因素,因而政策目標不宜過于重視這類指標具體數字高低。需總結早先兼并重組案例的成功經驗與教訓,避免通過行政之手"拉郎配",導致過猶不及和事與愿違結果。
在供給側領域,中國則需要內部挖潛和努力走出去。
"當前,我國不可能再出臺 4 萬億經濟振興政策。"上述券商人士也說,但當前,中西部經濟相對后進地區應繼續積極實施大規?;A設施建設。此外,我國房屋建筑采用鋼結構的比例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需適當提高房屋建筑用鋼使用標準與逐步提升鋼結構建筑比例。
而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李若谷也在一次會議中表示,當前中國用鋼標準太低,建議鋼鐵行業提高煉鋼標準,并提高鋼材建筑標準到發達國家的 400-500 兆帕水平的屈服強度,以及提高鋼材的有韌性標準。此外,我國還應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筑,鋼結構在整個建筑行業的百分比,應該提高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即鋼結構建筑在國內建筑占比達到 40% - 50%。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鋼鐵產品標準提高后,走出去的市場競爭力增強。"上述券商人士也表示,市場化機制選擇后的企業,企業兼并重組后,才能在產品結構、原材料采購、市場開拓等各方面形成強協同效應,避免以前行政化重組后整而不合的尷尬。如今,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和引導企業走出去的策略,鋼鐵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提也是將產品結構調整到位。
在宏觀政策引導的同時,各類配套政策也必須匹配。目前,國內已成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而市場消息透露,首期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規模鋼鐵和煤炭約有300 億元,其中約一半用于鋼鐵行業。
聯系人:謝忠瑞
咨詢熱線:13831797688
公司座機:0317-8731999
公司傳真:0317-8731111
E-mail:xiezhongrui2011@163.com
公司地址: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后康工業園